安徽理工大学“英烈精神团”沉浸式开展红色之旅,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
为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7名师生组成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于7月1日深入安徽省寿县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慰问2位党龄超50年的老党员。活动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为契机,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用青春行动向党的生日献礼。
穿越历史长河,在红色地标中感悟初心使命
实践队首站抵达寿县小甸镇特支纪念馆,在红领巾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中,队员们仿佛来到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听到先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守信仰、点燃江淮大地革命火种的事迹时,队员们眼眶湿润。
红领巾讲解员讲述先烈故事
在孙叔敖纪念馆,队员们通过珍贵史料展陈,深入学习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利民为本”的治世理念。当了解到孙叔敖主持修建安丰塘水利工程,使江淮地区数千年受益时,大家纷纷为这种跨越时空的为民情怀点赞。古代先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精神,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一脉相承。
对话时代脊梁,从革命前辈手中接过精神火炬
在张李乡迎南村村委会成员的带领下,实践队专程拜访了两位党龄超50年的老党员——94岁的鲍士礼和92岁的鲍士富。
与老党员鲍士礼前辈合影
在鲍士富爷爷家里,他颤抖着拿出珍藏多年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骄傲地说:“这是我人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礼物。”老党员们用“活着的历史”为队员们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思政课。
与老党员鲍士富前辈合影
老党员鲍士富前辈
在乡村田野中,实践队偶遇正在撒化肥的老党员鲍士长,老人古铜色的脸庞沁着汗珠,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鲍爷爷,今天建党节还下地干活呀?” 队员们围上前去,接过老人手中的化肥筐。“咱是几十年的老党员,党叫咱干啥咱就干啥。”鲍士长直起腰,指着身后连片的稻田说,“这片地当年是涝洼地,现在能亩产千斤,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当我们的青春脚步与土地共鸣,红色基因便有了最鲜活的传承。
老党员鲍士长前辈在撒化肥
赋能乡村振兴,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迎南村的座谈会上,队员们了解到张李乡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淠河湾,还是著名的院士之乡,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均来自张李乡。这些都是难得的自然、文化资源,队员们结合专业所长,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设计“红色研学+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并在淠河湾现场搭建直播间,帮助当地宣传推广旅游资源。“同学们的方案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特别是数字化文旅推广的思路,为我们打开了新视野。”迎南村书记胡锦禄表示。团队计划未来将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文化旅游宣讲、农产品电商培训等常态化服务,为张李乡发展献上青春方案。
在迎南村村委会开展座谈会
本次三下乡实践犹如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深刻理解红色基因不仅是镌刻在丰碑上的历史记忆,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当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青春融入时代洪流,才能真正读懂‘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深刻内涵。”安徽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打造“红色实践+专业赋能”育人品牌,引导更多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作者:余承芳;指导老师: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