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俞沐澜)
“贤才窈窕总堪怜,劫后重听蜀国弦。四海风尘杜陵老,绮筵愁见李龟年。” 7月6日,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绣青春,绎巴蜀”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四川成都锦江剧场,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演绎特色和传承之路,发扬瑰丽的非遗珍宝川剧。在这次活动中,实践团队观赏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川剧表演,并采访了两位专业川剧演员,深入了解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创新与传承,深刻体悟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
川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蜀戏冠天下”之说。传统剧目繁多,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以乐曲丰富、表演艺术精湛称著梨园。清末,成都、重庆新建一批较正规的剧场(时称“茶园”或“戏园”),不但有高腔、昆腔、胡琴、弹腔、灯调等五种声腔的班社同台演出,还有杂技、说书、魔术、舞蹈、皮影戏的表演,增进艺术交流,互教互学,形成共同的艺术风格,以四川方言演唱,汇集成特色的“川戏”,幽默风趣,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作为流行于西南地区的传统剧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以特殊的方式折射出千百年来凝聚其中的思想感情、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
实践团队来到锦江剧场观看《川剧秀传奇变脸》。锦江剧场又名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前身为悦来茶园,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是国内第一家以川剧命名、以戏剧演出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川剧秀传奇变脸》是一台全国首创以川剧元素为主,融合杂技、舞蹈、魔术等,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时尚艺术手段展示成都风土人情的大型舞台剧目。该演出以川剧为核心元素,尊重川戏中唱、念、坐、打、绝技(变脸、吐火、生旦身段展示)等艺术特质,融入杂技(市井场景中的一些如顶缸、双人绸吊等技巧)、舞蹈(团扇舞)、魔术、皮影等其他艺术形式,强化川剧的艺术张力,多视点、多角度增强川剧演出的震撼力,强化视听欣赏性,以达到老少皆宜,普及川剧艺术的目的。剧目由多片段组成,其内容包含:川剧《三英战吕布》、川剧灯戏《皮筋滚灯》,小丑特色、川剧《红梅阁》“放裴”一折,极致展示川剧小生、小旦之美。创新元素和传统川剧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表演的内容,也使得传统川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演员们的专业表现和饱满的情绪,将观众的情绪调动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让人感受到川剧的独特魅力。现场的观众们无不被这场精彩的演出所吸引,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依然意犹未尽。
(图为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四川成都“绣青春,绎巴蜀“暑期社会实践团于锦江剧场观看的《川剧秀传奇变脸》 通讯员 罗共之 摄)
川剧曾经一度是西南地区人们茶余饭后、节庆婚嫁必备的娱乐节目。在全国剧团体制改革、川剧文化氛围变化的大环境下,川剧仍未摆脱日渐没落的命运,如:一些川剧历史物品、资料、剧目失传或濒临消失;缺乏系统完整的保护传承规划和政策;重点题材剧目、精品剧目推出乏力,许多独门绝技也成了“博物馆艺术”。
“川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需要注入更多年轻的活力。”川剧演员黄老师从小就喜爱观看戏曲节目,他认为,现代创新元素的融入,如英文台词、卡通人物等,能够打破“次元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爱上川剧。“喜欢一件事情很难,但贵在坚持。”在黄老师看来,人才是川剧保护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的人才包括表演人才、音乐人才、剧本创作人才等,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参与到川剧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来,为川剧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是积淀丰厚的历史精神的活标本与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为更好地推广川剧,演员们通过老调新唱,让川剧走进人们的生活,更好地实现活态传承。
川剧演员张老师则谈到,虽然喜欢川剧和学习川剧的年轻人不少,但川剧的传承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她认为,在保留传统手艺、腔调和服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现代元素以吸引小孩和年轻人,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提高年轻人的参与度对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在不伤害优良传统精神的前提下,对剧目做一些调整,加强节奏性、故事性,更能适应年轻观众的口味。新的传播方式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员开始走上短视频平台,传统戏曲正以新的方式被大众所认知。同时,张老师也更希望观众能够去观赏传统经典的川剧,去感受传统戏曲无可替代的魅力。
(图为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四川成都“绣青春,绎巴蜀”暑期社会实践团采访川剧演员张老师 通讯员 罗共之 摄)
“川剧不能只局限于变脸、吐火、藏刀等传统技艺,应该有更能表现其博大精深内涵的形式。“目前,川剧艺术理论研究大部分依然着眼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延续,不能充分带动传统艺术的改造与革新,也无法有效指导川剧的现代化实践。川剧的市场适应性不强,创作与演出市场脱节,加之设备陈旧,严重影响了川剧的发展,更新传统川剧剧目与表演形式迫在眉睫。
实践团队认为,在保护传承方面,可设立市级川剧发展专项资金,将川剧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大力开展川剧进村居活动,加大流动演出场次;每年向院团、社会艺术培训机构购买川剧普及培训课程,促进川剧传承普及。在现代化实践和活化利用方面,探索实施产业融合,实现川剧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无缝对接,助推传承传播;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广泛参与川剧保护,加大川剧剧目的市场流通活力;充分利用数字化常态保护实现川剧活化再现,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实现川剧数字化共享;从院团自身来说,也要不断改革创新,主动嫁接市场,向年轻人靠拢,向新的传播方式靠拢,努力提高川剧影响力和吸引力。
“戏腔谱浮世,翩姿舞华夏”,川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学习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川剧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实践团队表示,他们将继续努力,为川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为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四川成都“绣青春,绎巴蜀”暑期社会实践团于锦江剧场合影 通讯员 俞典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