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社区儿童对科技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青少年在感知中国科技力量中厚植民族自信,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徽风“材”韵志愿服务队走进宣城市宣州区夏渡社区,开展了一场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精品活动。通过“看、学、做”相结合的形式,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触摸科技脉搏、感受创新魅力,为科学梦想插上翅膀。
一、科技成就巡礼:感知中国 “硬核” 实力
活动伊始,“中国科技的神奇密码”科普环节率先拉开帷幕。志愿者们通过图文并茂的 PPT 和震撼短视频,为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中国科技的“高光时刻”:从实现 1200 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到翱翔蓝天的国产大飞机C919;从“一秒完成 60 亿人一年计算量”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到55公里跨海大桥、2712公里环沙漠铁路线等“中国跨度”的基建奇迹……一个个鲜活案例、一组组硬核数据,让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自豪的光芒。
图一:志愿者带孩子们感受科技的魅力
“原来我们国家有这么多‘世界第一’!”小朋友们难掩兴奋。志愿者还特意介绍了 DeepSeek、Kimi 等国产 AI 大模型的功能,通过简单互动演示,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人工智能如何 “听懂指令”“辅助学习”,进一步激发对前沿科技的向往与探索欲。
二、吸管搭建挑战:指尖创造 “微观世界”
“小吸管‘搭’世界” 实践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志愿者引导孩子们从 “观察身边的科技奇迹” 出发,以小组为单位,用 3 分钟讨论设计方案 —— 有的小组致敬《坐标中国》中的基建成就,立志搭建 “未来大桥”;有的小组以 C919 为灵感,构思 “会飞的房子”;还有的小组想复刻 “量子通信塔”,呼应开篇的科技故事。
图二:志愿者带孩子们搭建吸管模型
搭建过程中,孩子们分工协作:有的测量吸管长度,有的拼接三角形稳固结构,有的调整 “建筑” 重心。面对 “结构不稳”“造型偏差” 等问题,志愿者们蹲身指导,讲解 “三角形稳定性”“分散受力” 等科学原理。半小时后,“吸管大飞机”“沙漠铁路模型”“量子通信塔” 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纷纷亮相,各小组代表用稚嫩却清晰的语言介绍设计理念,成就感溢于言表。
图三:孩子们自己动手搭建创意模型
三、VR 镜 DIY 探秘:解锁光学 “魔法”
VR 镜制作环节则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光学科技的奇妙。志愿者从日常生活中的 VR 应用切入:“VR 游戏能让人‘穿越’到虚拟场景,VR课堂能让偏远地区的孩子‘走进’名校教室,医生还能通过 VR 模拟练习复杂手术呢!”配合内部结构图,志愿者形象比喻:“VR 眼镜就像‘魔法窗口’,靠镜片折射让画面‘立’起来!”
图四: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制作与体验VR镜
随后,孩子们两人一组,接过硬纸板镜架、凸透镜片等材料,在志愿者指导下分步制作:嵌入镜片、固定镜身、创意装饰。“这里的双面胶要贴均匀,镜架才牢固!”志愿者的耐心提醒让作品愈发精致。当孩子们戴上自制 VR 镜观看 3D 视频时,惊喜呼喊此起彼伏:“画面好像浮起来了!” 小小的眼镜里,不仅藏着光学原理的奥秘,更点燃了对未知科技的探索热情。
图五:孩子们共同制作与体验VR镜
此次科技教育主题活动,以“感知-实践-探秘”为脉络,让孩子们在震撼中看见中国科技的强大,在动手时体会创新的乐趣,在体验中触摸科学的本质。它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科技视野,更在心中播下了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终将在时光浇灌下生根发芽,助力孩子们成长为敢创新、勇实践的新时代少年,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徽风 “材” 韵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