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作为安徽举足轻重的工业基地,其旧工业遗存承载着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回溯解放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建设者在工业领域攻坚克难,为国家工业的起步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然而,随着新时代的滚滚浪潮,这些曾经辉煌的旧工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此次,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珠城工脉寻迹队” 专程走进蚌埠,深入挖掘当地旧工业的发展脉络,从中探寻爱国足迹,传承奋斗精神。
博物馆里溯过往,历史回响照初心
8 月 2 日上午,寻迹队首站抵达蚌埠市博物馆,期望从蚌埠的历史渊源切入,厘清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与工业变迁的紧密关联。在馆内,队员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聆听其简练而生动的介绍,系统了解了蚌埠的旧工业成就、城市抗战历程与发展变迁。蚌埠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时期,始终占据关键地位。即便在如此复杂动荡的历史环境中,蚌埠的工业依然如星火般顽强发展,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支撑。
队员们紧随讲解员的步伐,在各个展馆间穿梭。展陈内容清晰展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蚌埠依托解放前积累的工业基础,轻工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香甜的罐头、色彩艳丽的布匹走进千家万户,极大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蚌埠工业在血与泪的磨砺中诞生,又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蚌埠市博物馆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蚌埠市博物馆盐粮立市展区
面粉厂中忆往昔,峥嵘岁月铸荣光
8 月 2 日下午,为进一步摸清蚌埠市旧工业的现存状况,寻迹队前往宝兴面粉厂旧址展开实地考察。作为蚌埠旧工业的标志性企业,宝兴面粉厂始建于 1928 年。抗战时期,它坚守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顺利纳入国家计划经济体系。如今,宝兴面粉厂已停止原有生产或被兼并重组,其旧厂房也已停用,经过改造后化身餐饮场所与羽毛球馆,以全新面貌重获生机。
考察期间,队员们随机采访了在附近工作的老人。从老人口中得知,在蚌埠老一辈人的心中,宝兴面粉厂有着非凡的意义 —— 在那个年代,能进入宝兴面粉厂工作是无比光荣的事,大家都视之为难得的为国家作贡献的机会。采访结束后,队员们凝视着饱经风霜的厂房旧址,不禁感慨蚌埠工业的辉煌过往与时代变迁中的沉寂。但值得欣慰的是,宝兴面粉厂所蕴含的为国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正随着这片旧址永久留存。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宝兴面粉厂旧址合影留念
农家馆中听初心,薪火相传守文脉
8 月 3 日,寻迹队有幸邀请到蚌埠金色农家博物馆的张后兴馆长进行专访。这座博物馆由张馆长夫妇自费创办,是一家充满情怀的私人博物馆。在张馆长的带领下,队员们初步参观了馆内展品。馆中除了陈列各类历史物件,还专门设立了工业专区与红色专区,展示着馆长夫妇从全国各地精心搜集而来的相关物品。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对张后兴馆长展开采访,他耐心细致地回应了每一个问题。当被问及创办博物馆的初心时,张馆长目光扫过身边的展品,动情地说:“我打心底里热爱这些老物件,总觉得它们不该被时光淹没、被人们遗忘。” 他还向队员们透露,为了收集这些珍贵的老物件,他常常奔波于各地,在回收站、废品厂等地方四处寻觅。与张馆长的深入交流,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 即便条件艰苦,他仍执着地守护着这些老物件,努力将它们背后的故事传承下去。正如人们常说的:“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这些曾陪伴一代人成长、见证蚌埠工业辉煌的老物件,绝不该被历史尘封。
图为金色农家民俗博物馆馆长张后兴接受实践团队采访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张后兴馆长等人于金色农家民俗博物馆合影留念
图为金色农家民俗博物馆蚌埠柴油机厂老设备展品
此次实践之旅,“珠城工脉寻迹队” 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刻读懂了蚌埠工业发展历程中的辉煌与沉寂。尽管一代代工业品在时代更迭中被新事物取代、逐渐被淡忘,但它们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始终有人在默默铭记、悉心传扬。接下来,团队将肩负起传播的使命,借助新媒体平台、校园主题活动等渠道,让更多人知晓这些饱含爱国情怀的工业故事。同时,队员们更将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传承这份奋斗精神,让蚌埠旧工业的红色基因焕发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