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雅文 徐苗苗)非遗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底气,正在于有一代一代人会在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中,修炼一份静气、打磨一段光阴、延续一味陈香。保护是最好的传承,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子来到莲花花鼓灯传习基地对花鼓灯进行调研学习。初入莲花花鼓灯传习基地,看到朴实无华的练功房先是心中一惊,没有先进的设施没有明亮宽敞的舞蹈房,却有满墙的荣耀和岁月留下的痕迹。花鼓灯的传承老艺人们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但他们将个人浸入故土眷恋,匠心坚守非遗技艺的精神与泰然自处,甘之如饴的状态让人动容。“兰花”们一如年轻时那样在为表演前整理着装打扮自己,“鼓架子”们擦拭着自己的老伙计一锣鼓,这一刻仿佛穿越时光,看见了无数年轻的少年少女抛弃舒适的生活日复一日的练习只为向后代传承这份独属中国的印迹,他们身上凝聚着历史的厚重与力量,使大家为之动容。
随着老艺人们的集合完毕,便开始了演出前的锣鼓排练。他们各司其职,首先为首的老人双手挥动鼓棒,敲响最强音,锣与镲紧跟其后,一瞬间似万马奔腾又似春雷滚滚,带着排山倒海的气势震天憾地,响彻云霄,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一刻这些老艺人哪还有衰老的姿态,现场的气氛直接被引燃,若不是近距离观看绝对想不到这些老艺人们平均年龄已经70多岁了!70岁仍然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年龄只是个数字的累积!
老艺人的演出正式开始,由鼓锣伴奏使气氛烘托到高潮,“兰花”踏着鼓点走着风摆柳上台,她脸带微笑,脚下仍然是溜的起刹的住,虽然现在的兰花不再年轻但仍能看出她年轻时的技艺高超,仍然风韵犹存,真的是一颦一笑一流传,一生一世一华年。随后“鼓架子”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上舞台中央,一招一式中尽显千百年的传承,随着老艺人的微笑花鼓灯的文化重量也随着被拉长,逐渐沉重。最后花鼓灯唱跳组分别上场,花鼓灯不仅是跳的艺术也是唱的艺术,花鼓灯已经融入了这一街一巷在蚌埠传统文化的脉搏中跳动。老艺人的唱词不是固定的,一般都是现场有感而想,由感而发以宣布事情烘托气氛为主,这让大家对花鼓灯刚劲古朴灵巧秀丽的风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老艺人表演完之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表演了所学的花鼓灯组合,并与老艺人们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交流中得知现存的问题——脚底功夫欠缺,没有体现刚柔并济的特点,情绪的表达不够热烈等等问题,让大家对自身的问题更加明确,充分激发大家的兴趣感受其艺术魅力。也为大家对花鼓灯日后的传承与教学提出了发展性的建议,让大家备受鼓舞。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守护、宣传,才能让非遗记忆“活”起来,重新焕发新时代光彩,凝聚民族复兴伟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学习劲头,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工作,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散发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文明、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